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VD赏析2(感受和心得)-完全原创

  首先,我是一个学生,不可能深入的探讨音乐方面的知识,但是我非常喜欢音乐,尤其是古典音乐、轻音乐,因为当你处在焦躁、杂乱的环境中,它会净化心灵,我以前就是,复习、睡觉之前,听一会这个,会感觉非常的放松,有些人知道有一个叫做巴洛克的音乐,是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产物,据说还能让你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(好象是促使大脑进入阿尔法波段),所以,听古典音乐绝对不比听流行音乐用处少,流行音乐很大程度上会使人产生颓废的、不正常的想法。[好惨呀,Maxthon突然出错,一段白写了,现在改用记事本打草稿,以下内容重写]另外,许多人都知道国外的人一到放假或者周末,一有空就去听音乐会,而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其中的益处也一定不比流行音乐差(试问,流行音乐益处究竟多大?)。
  所以有空听听古典音乐对我们是有益无害的(论证结束,哈哈)。
  说了那么多与主题无关的,言归正传,下面谈谈我的感受:
  我觉得新年音乐会办了这么多年,大都(极少部分除外,一年也就一两首不是,毕竟比例太小)还停留在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中,个人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扩大(当然我不知道专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情),难道新年音乐会就是为了纪念施特劳斯家族的么?
  所以,许多曲目听多了也就耳熟能详,例如那个(每年的两个必奏曲目:蓝色多瑙河、拉德斯基[2005年除外,不是海啸么])[再插一句,我高中的二龙路整天就是拉德斯基,本来挺好听的曲子,上操放、颁奖放,再加上那个破喇叭,把音乐全给毁了,愤怒中……]
  所以,音乐会中的一大变量(计算机玩得多了,我也不会专业术语,呵呵),也是关键因素,就是---指挥的不同,维也纳从1989年起(好像),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聘请知名指挥家,当然“知名”的也就几个,所以只会尽似乎成了“值班”,哈哈,轮班倒,今年又“轮”到了马瑞斯·杨颂斯(当然规律性不大,但肯定有概率)。
  我本人十分佩服杨颂斯,因为他做事情态度严谨,而且感召力超强(有机会给大家看看,可惜网站空间有限),央视曾经在06年1月1日播出了对马瑞斯·杨颂斯的独家专访,得知本来有肯严重的心脏病,医生建议他不要过于激动、也不推荐他上台,但凭着对音乐的热情,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指挥台,并挺了下来,我们再看实况的时候也为他捏一把汗,精神实在让人钦佩(换成我也得考虑考虑呢,哈哈)。
  也许你会问,那严谨又何以见得呢?大家知道音乐会在大厅中放置了N个采集点(高清晰摄像头),而摄像头本身是不能工作的,需要人工“编程”,这一般都是导演的事情,但杨颂斯却很仔细地筛选了所有的镜头,以体现不同乐器的特色(这要在中国,或许早就被称为“多管闲事”,但是否体现出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呢?中国人就很缺乏这一点,看看小型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就知道)。
 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,一个优秀的指挥家从来都不把指挥当成一种工作来看待,从他指挥的截图中就可以看出来,乐队的人也在他的感召下演奏得轻松畅快,这种配合得默契即使是远离现场的北京,那种快乐的感觉也无时无刻地不在你心头回荡,不能不赞叹这种人格的魅力。
  我也粗粗的把前几年的看了一遍,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不同指挥家之间有两种性格-一种是高傲型(2000/2004的那位指挥家)、另一种就是谦虚型(暂且这么叫他,杨颂斯就是这样),我已经有了新的发现,到时候总结详细了再写到这里,搞一个连载,哈哈!
  哈哈,写到这里已经1500字了,居然觉得比写作文轻松,不能不说博客这个东西的威力,哈哈,当然写作文和写这个从心理学上的动机都不相同,一个是被逼的,一个是自主的,所以感觉当然不同(又跑题了)。
  在以后的博客中,我将会分年写一下对维也纳音乐会的感受(从后到前),说一下对不同音乐家的看法,不同乐曲的感想,让这个钱花得更值得一些!
 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(当然一般都会违背计划的,我就不喜欢按照计划办事情),明天先写一下对2006曲目每首的喜欢程度(用星星表示,哈哈)
  今天就写到这里!